董晓荣教授:分析EGFR-TKI探索成果及耐药性

新浪健康
2021年10月15日-17日,2021全国肿瘤学术大会于湖北武汉圆满落幕!新浪健康·爱问医生于大会期间特别开设《大会医声》栏目,邀请出席本次会议的知名专家做客采访间,就肿瘤领域前沿进展、相关研究进行评述解读,分享临床实践经验。

汇名医聚大家,共话行业热点。直击现场,邀您观看:
采访专家

董晓荣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展
肺癌中最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段就是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将肿瘤细胞中发现的有驱动基因突变的靶点给予相应的靶向药物。董晓荣教授认为近些年来靶向治疗有以下进展:
第一,靶向治疗的领域不断扩张。首先最早为EGFR靶点,很多患者能够从EGFR靶向药中获益,之后又研发出一代、二代和三代靶向药物。实际上,在EGFR信号通路上有很多相关研究。最早是将靶向药物用在后线,到后来发现一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EGFR突变时可以使用EGFR靶向药物(TKI药物),其产品线非常丰富,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好、更能适应的药物。
目前三代靶向药选择性较多,且三代药对于颅内疗效更好,同时用于一线的耐药时间、无进展生存期(PES)时间会更长。在靶向药物应用一线后,尤其是EGFR-TKI也在往前进一步使用,包括术后辅助等,如ADJUVANT研究与吴一龙院长牵头的术后辅助ADAURA研究—针对Ib到IIIa期有EGFR突变患者术后给予奥希替尼口服三年,结果显示疗效理想,而这也使治疗模式发生改变。
除了EGFR药物在术后辅助的应用,同时也可看到很多临床实验的开展,如针对III期不可切的LAURA研究。以往标准治疗是同步放化疗,而LAURA研究是对一些有EGFR突变的患者,在进行同步放化疗后使用奥希替尼以巩固维持。董晓荣教授希望这项研究结果对III期不可切的EGFR突变人群有更好的治疗的指导方式。
第二,除了EGFR信号通路外,还有一些信号通路,包括ALK抑制剂、ROS1抑制剂,还有一些如NTRK、MET外显因子14跳跃突变等罕见靶点都有相应新药研发,随着更多药物进入临床应用,患者将会得到更好的获益。
耐药性治疗新思路和解决路径
所有靶向药都会耐药。因为EGFR这条信号通路是目前使用时间最长,约有10年左右,所以在耐药方面,由于很多研究的开展和大量数据的提供,临床掌握EGFR耐药的相关信息会更丰富。
EGFR分为一代、二代和三代药物,在一代二代耐药后,主要的机制是T790M突变,而这占了很大比例。针对T790M突变的患者,实际上可使用三代靶向药治疗。据FLAURA和AENEAS的研究结果显示,EGFR突变的患者使用一线靶向药物奥希替尼和阿美替尼的耐药机制会更复杂一些,需要再次穿刺活检确定耐药机制和耐药靶点,之后再给予相应药物进行治疗。
EGFR-TKI耐药还存在进展,并有不同的进展模式,包括局部进展、缓慢进展和快速进展。对于局部进展,如果未寻找到更好的靶点和靶向药物,此时可使用放疗、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手段。而对于爆发性进展和全身进展非常迅速的患者,如未查到相应靶向药物时,可采用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免疫治疗来给患者进一步治疗。
EGFR-TKI未来发展及走向
目前EGFR-TKI最丰富和通透的即为EGFR这条通路,但实际上这条通路也非常复杂,尤其三代靶向药物耐药机制可能与一部分癌细胞转化为非小细胞肺癌,者是因c-MET的扩增而影响了耐药,或者是其他一些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导致耐药。所以EGFR-TKI在耐药机制上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更深入的进行探讨。
在靶向治疗的时代,临床也应考虑联合治疗,如联合放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包括已发表的ARTEMIS研究,尤其是针对EGFR21位点突变的患者,使用一代TKI联合抗血管生成的贝伐珠单抗进行治疗可发现PFS(无进展生存时间)的耐药时间得到了很好的延长。
总体来说,董晓荣教授认为在EGFR这条信号通路的耐药的机制上和联合的治疗上需要继续努力探讨。对于全身治疗控制理想的晚期患者能否通过加入局部治疗,如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放疗来延长耐药时间也是未来探索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