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健康

张毅教授:科普乳腺癌手术治疗方式

新浪健康

关注

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显示,在癌症分布类型上,2020年乳腺癌新发病例数达226万人,首次超过肺癌(220万人),成为“全球第一大癌”。

爱问医生·新浪健康倾心打造的《大会医声》栏目就乳腺癌相关话题采访到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张毅教授,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张毅教授采访

爱问医生·新浪健康:早期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有哪些方式?

张毅教授:19世纪末,国际上开始出现切除全部乳腺、胸大小肌和腋窝淋巴结整块切除的“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该手术使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率从80%降低到20%左右,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随着对乳腺癌疾病进一步认识及手术技术的改进和不断成熟,逐步出现了不切除胸大肌又能达到根治性切除术要求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和保留乳房乳腺癌局部扩大切除术。但是较早期乳腺癌多无腋窝淋巴结转移,且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可能导致患侧上肢水肿等难以处理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本世纪以来临床开始应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探测和活检技术使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病人行保留腋窝淋巴结的保乳手术,从而降低了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而对于不得不切除乳房的乳腺癌患者则可以选择术后乳房重建提高生活质量。

爱问医生·新浪健康:乳腺癌术后自体重建与假体重建,各自优势有哪些?

张毅教授:按照手术材料,乳房重建主要分为两类:假体重建和自体组织重建。假体重建即乳房腺体切除后保留皮肤及大部分乳头乳晕等外表组织,然后将假体放在胸大肌和前锯肌后。自体重建即利用自身组织转移填充在乳房内,其组织来源广泛,腹部、臀部、背部、股部等都是良好的供区。移植方式可以分为带蒂移植和游离移植,常见的用于乳房再造的皮瓣为背阔肌肌皮瓣、腹直肌皮瓣,除此之外还有臀大肌肌皮瓣。

总而言之,以上两者各有优劣,临床选择时需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如假体重建操作上相对更简单,创伤相对更小,但毕竟属于异物植入,手感欠佳且费用较高;而另一种方式因为采用自身组织充填,创伤较大且需要评估自身情况。目前经验来看临床采用假体重建的情况更多。

爱问医生·新浪健康:时下兴起的微创技术在乳腺癌治疗中应用情况如何?

张毅教授:所谓微创手术包括乳腺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主要优势体现在外观美容方面,如手术切口通常选择隐蔽的腋下或胸侧壁等处,可以避免正面切口,另外,由于微创技术的切口小、创伤小,相对而言会降低某些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早在2003年,我所在的医院已经开展了乳腺的腔镜手术,至今已将近18年,积累了丰富的病例及经验。腹腔镜和胸腔镜手术分别在腹腔和胸腔内操作,有现成的生理体腔可用,操作空间大,易于维持,视野开阔。乳腺是一个无腔的实质性器官,操作空间受限,所以手术难度更大。经过多年摸索,我们尝试了多种建腔方式,例如吸脂法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国内开展乳腺腔镜术的医院越来越多,相关认识也在增加,由中华医学会乳腺学组牵头的关于乳腺腔镜多中心的系列研究即将开展,希望通过科学数据进一步梳理其安全性和疗效性。

专家介绍

张毅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甲状腺癌标志物协作组组长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委员会甲状腺外科专委会委员

重庆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甲状腺分会委员

《中华乳腺病杂志》副主编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委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委

从事乳腺、甲状腺外科20余年,对乳腺、甲状腺疾病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乳腺癌综合治疗、乳腺良恶性疾病微创手术治疗、甲状腺肿瘤微创手术治疗、乳腺多发良性肿瘤及早期乳腺癌微波消融治疗方面有深入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项目与第三军医大学科研基金多项。

在国外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oncologist等SCI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参编专著6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奖一等奖一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陆军军医大学临床新技术二级甲等2项,获国家专利6项。

加载中...